產業賦能打動思林杰,千乘投資版圖IPO項目再添一子
今日(3月14日),廣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思林杰”,股票代碼688115)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,成為廣州市番禺區科創板第一股。

(左:千乘資本合伙人成功;右:思林杰董事長周茂林)
“低調”、“務實”是流淌在思林杰骨子里的基因,在去年向上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之前,網絡上甚少有他們的公開發聲。但細看招股說明書卻不難發現,這家專注于工業自動化檢測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,對接的客戶均是業界大佬:蘋果、東京電子、臉書、華為、VIVO、富士康等等。營收規模雖然僅有2億元左右,但過去四年綜合毛利率始終維持在76%以上,甚至高于行業內的國際巨頭企業。
雖然創立至今接近17年,但思林杰背后只有兩輪公開融資,投資方既有本土知名、投資領域綜合性強的深創投,也有專注單一賽道、強調產業賦能的千乘資本等優質機構。尤其是后者,在未趕上思林杰首輪融資的情況下,采取多元的產業賦能手段,成功打動企業受讓股權入局,并于次年追加投資。
回歸專業,收獲蘋果公司認可
回顧思林杰創始人周茂林的個人經歷,用“堅持初心、回歸自我”來形容,顯然再貼切不過。
1977年出生的周茂林,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了美的集團擔任工程師,工作僅一年多時間,為了圓自己的名校夢,他毅然辭職,考上了中山大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碩士研究生。
研究生畢業后,周茂林又在廣州一家通信公司就職高級工程師,通過三年的專業技能儲備,結合自己的學歷背景,在自知繼續待在原公司發展受限的情況下,周茂林再一次選擇了裸辭,于2005年在廣州創立了思林杰。
最初的思林杰業務并不聚焦,雖然經過五年的摸爬滾打,通過定制網絡、通信、控制類的軟硬件產品業務,收獲了諸如南方電網這類優質大客戶,但周茂林始終沒有停止挖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想法。2010年起,經過朋友介紹,周茂林開始與蘋果產業鏈自動化檢測設備廠商合作。隨著對檢測業務的深入接觸,周茂林意識到,在產業鏈中檢測儀器市場具有更高的價值和市場機會,這也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高度重合,或許正是他一直在尋找的方向。
借助之前的技術積累和沉淀,周茂林帶領團隊提出了模塊化的嵌入式儀器解決方案的概念,用微型化、智能化的思路另辟蹊徑,在當時傳統檢測儀器儀表大行其道、國際巨頭幾成壟斷的格局下,隨著核心研發團隊的組建完成,思林杰完成了研發能力和產品的更新迭代,最終在2017年11月成為蘋果的合格供應商,成為了蘋果產業鏈的正式一員,就此公司步入飛速發展階段。
公開資料顯示,發展至今,思林杰已成長為一家專注于工業自動化檢測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,主要從事嵌入式智能儀器模塊等工業自動化檢測產品的設計、研發、生產及銷售,為下游客戶智能制造系統、工業自動化檢測體系提供定制化專業解決方案。
招股書顯示,過去三年,得益于服務蘋果及其產業鏈,思林杰的營業收入、凈利潤始終保持較好的增長趨勢。2019年到2021年,思林杰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11,859.96萬元、18,870.16萬元和22,224.51萬元,實現凈利潤2,958.85萬元、6,283.43萬元和6,603.94萬元。
至此,思林杰的IPO之路可謂順理成章、水到渠成。
四重認可,奠定連續兩輪投資
招股書顯示,思林杰僅在2018年和2020年有過A輪和B輪的兩次公開融資記錄。在尋求A輪融資的時候,周茂林最開始接觸了十幾家投資機構,但因為要價不菲、且從2018年開始行業融資規模開始大幅度縮水,不少機構在過程中直接“杳無音信”。堅持到最后的,僅有深創投一家。
幾乎同時,聚焦工業科技賽道,千乘資本合伙人成功認為,工業自動化檢測領域存在很大的投資機會,以此為出發點,團隊開始與領域內的多家初創企業進行了接觸,其中就包含了思林杰。
回憶起首次拜訪思林杰這家公司的場景,千乘資本合伙人成功打趣道,彼時思林杰的辦公地點位于廣州番禺的一個城中村附近,交通不便之余,四周的臟亂差也與企業自身高新技術的定位有些格格不入。但幾番溝通后,成功愈發篤定投資思林杰的信心。
在他看來,思林杰的創始人及核心研發團隊具備強大的教育和產業背景,奠定了思林杰成長為一個上市公司的人才底子。同時,成功認為,伴隨著中國工業4.0的推進,大規模的工業檢測尤其是以數字化、智能化為代表的工業檢測技術是支撐工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,思林杰正好迎合了這個趨勢。
不巧的是,盡管千乘團隊在盡調后迅速做出了投資決策,但彼時思林杰的A輪融資已關閉。眼瞧著這一“優質潛力股”就要飛走,千乘團隊并未放棄,而是加強與思林杰的溝通,了解其當下業務痛點和拓展需求,協助思林杰拓寬業務思維邏輯、完善企業管理體系、對接產業優質資源等,采用多元化手段對其進行產業賦能。正是這一系列的工作,讓思林杰切身感受到千乘團隊的誠意和專業,2019年12月,雙方簽訂股權轉讓合同,千乘終于成功入局。
談及為何如此堅持投資的原因,成功直言,早期電子檢測行業通過一套標準的傳統儀器儀表,模擬真實環境進行對各項指標進行檢測,但這種方式通常在不同企業、行業之間的普適性不強。而思林杰的技術路線特點則是集成化、智能化,雖然呈現出來的是一張檢測板卡,但實際背后販賣的是一套泛用性極高的檢測軟件方案,可以滿足行業內多個產品線的檢測需求,這種“軟硬結合”的產品,對于行業內的其他企業而言,可以說是一種“降維打擊”。
“尤其是伴隨著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功能愈發復雜、檢測行業涉獵的生產環節越來越多,以數字化、智能化為代表的創新工業檢測方式的先進性就愈發突出。”成功認為,思林杰的產品和路徑已從蘋果身上得到了驗證,也在蘋果產業鏈中逐步從外圍向核心進軍。“沿著從非iPhone向iPhone、從蘋果到非蘋果品牌、從3C行業到非3C行業的三個迭代方式,思林杰未來的路徑規劃圖是十分清晰且可行的。”
從經營成果來看,思林杰也顯示出了自己的“不可替代性”。招股書顯示,思林杰過去四年的綜合毛利率均維持在76%以上,遠超行業平均值,甚至高于行業國際巨頭美國國家儀器(NI)。

2020年,由于營收和利潤增速表現亮眼,加上行業預期向好,當思林杰尋求B輪投資方時,已有幾十家機構主動找上門來搶奪份額,基于“創始團隊靠譜、業務邏輯清晰、客戶資源優越、發展路徑可行”的四重認可基礎,深創投和千乘資本兩家老股東毫不猶豫加碼。
因勢制宜,把握工業科技投資
數據顯示,中國電子測量儀器市場規模截至2020年末已發展至48.08億美元,占全球市場比重約三分之一,且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。
在成功看來,以NI、思林杰為代表的通用電子測量儀器是基礎類設備,隨著下游主要應用領域如5G商用化、汽車智能化、消費電子等產業的持續發展,通用電子測量儀器、尤其是工業自動化檢測儀器的需求將會持續穩定的增長。
而對于千乘資本創始合伙人熊偉而言,思林杰這一投資案例,實際也是機構專注于工業科技領域、尤其是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投資的一個典型體現。
熊偉表示,千乘的核心投資邏輯是“數據重構產業”,就是在工業科技中,首先要搭建各種數字化的基礎設施,從而織造起工業互聯網。“一條生產線里面,往往會有大量的檢測點,每個檢測點都會產生包括產量、質量、設備運營等多種數據,所以我認為,工業自動化檢測是工業基礎設施數字化一個很好的接入點。”
沿著工業科技賽道這一條主線,千乘資本內部聚焦到智能制造、工業智能、工業物聯網和新材料四個領域。作為智能終端的思林杰,在千乘內部被歸入智能制造領域,也是繼海目星后,千乘在該細分領域收獲的第二個IPO項目。
總結成功的投資標的,熊偉用“事為先人為重”一句話概括。“事為先”,體現在首先企業的賽道定位要準確,要具備想象力和能落地,技術和業務邏輯兩條腿缺一不可;其次,企業要專注于自己的賽道邏輯鉆研技術、開拓業務;再者,企業擁有的優質客戶代表著市場的認可度,是否符合市場審美。“人為重”,則集中在對創始人的考察,一般來說,知識背景和從業經歷匹配、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較高、性格偏向于務實果斷且具備野心的創始人,成功幾率更高。熊偉說,思林杰正是符合上述要件的靠譜企業,也正是如此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。
而談到工業科技的投資方法論,熊偉直言,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,本身包含了幾百個子行業。但從歷史實踐表明,技術的滲透、行業的發展會有先后順序;對于投資而言,如何根據形勢調整投資策略、把握投資節點、把控投資節奏,在工業科技行業投資顯得尤為重要。
以半導體領域為例,2019年華為事件發生后,半導體國產替代的系統性機會出現,千乘抓準機會,聚焦在模擬半導體賽道,投資了宏微科技、納芯微、英銳創、數明半導體、類比半導體等企業,其中主營功率半導體IGBT業務的宏微科技已上市,納芯微已發展為模擬半導體領域的龍頭企業,IPO過會并已拿到發行批文,即將發行。
經過過去三年的密集投資,千乘判斷,目前半導體行業簡單的pin to pin國產替代投資機會已經不多了,需要及時迭代投資策略。“向上往更高精尖升級,向下則是跟具體應用和行業結合產出解決方案。其實做VC投資挑戰大的地方就在于,第一要把大勢看清楚,第二要把行業發展規律路線圖看清楚,只有這樣,才能把握住細分行業的脈動,把投資的時間點和窗口期描繪得更清晰、更容易把握。”熊偉說。
專注專業,打造機構核心能力
翻開千乘資本的投資成績單,在成立至今不到6年的時間里,千乘已投資26個A輪項目,收獲IPO項目4個、IPO已過會項目1個、已申報IPO項目1個,未來3年還有11個已投項目擬申報IPO。與此同時,很多公司完成了多輪后續融資,其中不乏后期PE機構瘋搶,估值增長很多倍的明星項目,如納芯微、壹秘、數策、英銳創、數明半導體等。
正是基于這份亮眼的成績單,熊偉預言,千乘一期基金的業績回報在業內將會名列前茅,同時也為二期基金的超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去年,千乘資本宣布二期基金完成募資13億元人民幣,至此千乘資金總體管理基金規模達到20億元。在募資環境整體向下的情況下,千乘二期基金有50%以上的老LP跟投,LP結構中85%以上為機構投資者,基本完成了LP機構化的轉型,其中不乏中金啟元、元禾辰坤、廣州金控、建發集團、招商局集團、中新集團等國內頂級機構投資者。
熊偉指出,千乘的核心競爭力,就是做到“專注”而“專業”。從專注的角度來說,千乘將工業互聯網的投資賽道收窄聚焦到其基礎設施、即工業科技。而因為賽道的收窄,更加要求團隊的投資要體現出自己的專業水準。一方面,要求團隊要加強對細分賽道的趨勢判斷研究探討,梳理投資邏輯和投資標的的選擇標準,結合大勢做出調整。另一方面,進一步加大在產業生態方面的投入,完善機構在產業鏈全周期的布局,為被投企業提供齊全的產業賦能。
“如果說千乘1.0的關鍵詞是‘專業化’,那么現在千乘2.0的關鍵詞則是‘產業生態化’,只有做到產業賦能,我們對企業的價值才更大,未來的合作機會才更多。”
在談到選擇千乘作為投資方時,周茂林也直言,千乘對思林杰的團隊和業務認可度非常高,同時在合作過程中,從業務規劃指導、產業資源對接上也提供了大量幫助,正是他們所需要的股東。
如今,思林杰成功上市,實現了當初對投資方的承諾。周茂林表示,思林杰將以上市為契機,繼續注重產品創新以及技術團隊建設,持續加深對下游應用場景的理解,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且性價比高的創新產品,拓展公司產品應用領域,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,完成從單領域檢測模塊供應商至全行業檢測方案提供商的轉型。
這與熊偉對千乘的未來規劃也不謀而合。熊偉坦言,未來兩三年團隊將在縱向加大力度聚焦汽車、新能源等垂直領域。
“這兩個行業是未來最朝陽、體量最大的行業,我們期待在里面捕捉到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投資機會。但投資邏輯上依舊是一脈相承的,我們不會走出工業科技賽道,而是會沿著行業持續縱深發展,通過投資形成積累,打造完善的產業生態鏈,在不盲目追求規模做大、勤修自身內功的基礎上,在企業更長的生命周期進行賦能,實現機構既強且大的發展。”
推
薦
閱
讀
- 專注工業科技VC -

千乘資本雙月刊(1-2月)

衡開智能完成新一輪數千萬元融資

深耕電池產業鏈 千乘資本重注負極材料企業

千乘資本熊偉新春致辭:慎始敬終 行穩致遠
千乘資本自成立之初即秉持“數據重構產業”的核心理念,一期、二期基金合計管理規模20億元人民幣,未來將持續重點圍繞工業科技領域進行投資布局。
關于工業科技領域的任何資訊分享與交流,歡迎來撩!